编者按:在长安的烟火里,金银匠以丝线为笔、以金属为纸,将人间情意锻造成可触摸的永恒。从鎏金银香囊的陀螺仪智慧到铜镜上的微米级錾刻,每一件器物都在诉说:匠心之外,更有深情可抵千年。
6月16日,由新华网、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《国宝美鉴》正式上线热播。节目共十五集,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。
《国宝美鉴》第八集《金丝银缕》,讲述唐代金银工艺中鎏金银香囊、嵌纹铜镜等器物的创制,展现其陀螺仪般的机械智慧、微米级錾刻技法及“以器载情”的文化内涵。
“何以致叩叩,香囊系肘后”——国家博物馆藏的唐代花鸟纹鎏金银熏球,以4.8厘米的玲珑之躯,藏着穿越千年的机械浪漫。不同于锦缎香囊,这件金属圆球在法门寺出土的《物帐碑》中被明确记载为“香囊”。元稹诗“微风暗度香囊转”道破其玄机:内置双同心圆环与香盂,构成古代版“陀螺仪”,无论球体如何滚动,香盂始终保持水平,香料绝不倾撒。
这种“半寸乾坤藏智慧”的设计,让唐人在袖底衣间藏下流动的暗香。当长安女子将鎏金双蜂团花纹银香囊系于肘后,金属球体随步履轻转,恰似将星辰与风月一同收进袖中。匠人以毫米级精度锻造机环衔接处,让科技与美学在指尖完成奇妙共振,这是大唐对“浪漫”最硬核的诠释。
比香囊更见匠心的,是唐代金银嵌铜镜的“微雕魔法”。匠人将金银薄片锻至0.2毫米,在镜背錾刻鸾鸟衔绶纹,再以髹漆工艺打磨至纹饰与镜面齐平——每一刀錾刻都需屏住呼吸,稍有偏差便会让整片金银片作废。这种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”的严苛,让铜镜成为凝固的情书:鸾鸟振翅的弧度、绶带飘拂的纹理,皆是以金属为纸写下的绵绵情意。
当长安城的金银匠在烛火下雕琢纹样时,他们未必知晓,自己正用针尖般的刻刀,在时光里刻下“易求无价宝,难得有情郎”的千年注脚。
从香囊的机巧到铜镜的精雕,唐代金银器始终恪守“以器载情”的信念。当茅台的酒曲在窖池中发酵,恰似唐代匠人手中的金银在炭火中淬炼,两者都在等待时间赋予的升华。器物因心意而隽永,酒香因敬意而悠长,从长安城的金银作坊到茅台镇的酿酒窖池,中国人的匠心从来都在诉说同一件事:最好的传承,是让每一份用心都不被时光辜负。(来源:新华网)
运营单位:中宁县融媒体中心
联系电话:0955-5035386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955-8737187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64120210007
邮箱:znrmtzx@163.com
备案号:宁ICP备18000997号